“冬季供热事关民生,是一项实实在在的‘温暖工程’。保障北京供热安全稳定,是我们的首要目标。我们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和各种应急预案,还将大力提高服务质量,创建文明行业、文明服务窗口。”北京市供热办副主任许晓晨告诉记者。
据统计,截至2010年底,北京市供热总面积达6.79亿平方米,其中住宅面积4.97亿平方米,2011年全市新增供热面积4000万平方米。为了确保如此庞大的一张热网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,从11月7日开始,北京市供暖锅炉陆续点燃,截至13日,全市4352座锅炉已全部点燃,分批逐步开始试供暖,全力保证15日零时起居民家中室温达标。之前,学校、医院、敬老院等有特殊需求的单位也已提前供暖。
保证供热稳定以及应对极端天气的前提是充足的燃料储备。许晓晨表示,全市燃煤锅炉供热用煤需求量约为530万吨,从今年7月至8月份就已经启动了储煤工作,目前已按预定计划完成储备320多万吨;市级30万吨煤炭、3000吨燃油的应急储备和各区县1万吨至3万吨应急储备也已全部到位。另外,为了应对公路交通受阻等突发情况,北京市还在张家口市万全县郭磊庄建立了5万吨煤炭应急储运中转站,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到北京市各区县的储煤点。在燃气供热方面,北京今冬采暖季全市用气量预计为63亿立方米,已经和中石油实现对接全面落实。
另外,与往年不同的是,北京市今年迎来了首个供暖“外援”。11月5日10时30分,滚滚的热水从河北三河热电厂流出,顺着蜿蜒13.2公里的供热管线流入北京市通州区,热水所过之处,监控平台上象征温暖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……三河热源进京是全国首个跨省市供热项目,15日起它承担起为通州9万余户市民家中送温暖的职责。
加大投入支持改造升级
供热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,简单说就是“冬天的问题夏天解决,夏天的问题冬天发现”。在去年供暖季结束后,从今年5月份开始,北京市供热行业依靠市区街三级联动协调机制,陆续对全市1733个供热单位、4352座锅炉房进行了逐一排查,10月底前把排查出的重点、难点问题全部解决好。今年,北京市还对64座锅炉房实施了壁挂炉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,涉及1000多万平方米供热面积。自2009年以来,已经累计改造了266座锅炉房,涉及72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,预计今冬可节能折合标准煤约13万吨。
在北京市长达2万公里的供热管网中,有4200多公里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的,属于“超期服役”,不仅能耗高而且损耗大,居民家中较难达到18摄氏度的供热标准。为此,按照抓早、抓细、抓实的工作原则,从今年5月份开始,全市对8739处、13500余项供热设备进行了检修和改造,同时对150多个小区的老旧壁挂炉供热管网进行了工程改造,合计投资达到20多亿元。15日正式供热时,这些工程都已经投入运行,确保居民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。
许晓晨告诉记者,北京市制订了2008—2015年老旧供热管网改造规划,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,计划每年改造150个至200个小区的老旧供热管网,彻底改变这些老旧小区居民的度冬状况,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民生。
完善应急抢修确保供暖安全
“我家的暖气片怎么还不热?”“我家放水阀门漏水了”……11月7日,刚刚开通的北京市供暖热线和北京市热力集团供暖热线不到24小时就接到1000多个咨询电话,其中报修电话达200多个。11月14日,全市各区县供暖热线全部开通,为居民提供24小时的及时服务。依据往年经验,13日至17日将是供暖热线最“烫”的时候,每天的咨询电话达到3000个至4000个。
“在接到报修电话后,我们一分钟之内将通知居民所在区域热力站备勤的抢修班组。”北京市热力集团有关负责人说。抢修班组必须在通知发出15分钟内确认,然后与居民取得联系,入户检修。
按照“属地管理、辖区负责”的原则,北京市完善了市、区、街三级管理网络和联动协调机制,制订了各级冬季供热方案、应急预案,建立了市、区两级32支1247人的应急抢修抢险队伍,随时处置突发应急事故。同时还明确规定,接到居民报修电话,供热单位必须在1小时内给予回复;出现室温不达标,6小时内供热单位必须入户测温、调节和检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