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走马上任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,在今年两会以后,首要完成的是对上一任制定的能源改革方案付诸实施。记者3月24日从有关方面获悉:从4月起,我国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,其各地零售终端价格将达到3元-3.5元/立方米区位,进而逼向4元大关。
气改方案综合实施
今年两会前,对国内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方案,早已制定完成并按照国家行政审批程序,报请国务院批准。
与其它传统能源相比,天然气价格在国内一直偏低。"事实上,上届政府也很清楚这一市场发展问题,只是出于一些因素的考量,一直压着天然气不涨。"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曾对记者说。
据了解,此次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方案,对天然气最高门站价格进行了规定,其中北京增量气为3.14元、黑龙江增量气为2.9元、江苏增量气为3.3元、上海增量气为3.32元、广东增量气为3.32元、陕西增量气为2.58元、新疆增量气为2.29元。
目前,国内天然气的定价体系由井口价、城市门站价和终端用户价三部分组成。此次气改,各地门站价格按增量气定价,已有15个城市门站价达到或超过3.1元,若再加上终端用户价,3.5元的天然气价位已成大势。
在此次气改方案中,发改委将天然气分为工业存量气和工业增量气两部分,各省份门站价格按存量气和增量气区别定价,存量气为该省市上一年实际使用量,而增量气为用户使用的超出存量气部分的气量。
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,此次气改方案实施后,其平均提价幅度在0.6元-0.8元/立方米。而若将中亚进口天然气价格偏高因素考虑其中,新增的天然气价格涨幅甚至可能达到1元/立方米。
国是研究首席分析师常睿指出,此次气改,根据管输距离长短、消费承受差异等因素,拟设一省一价,这符合市场规则,使气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。
能源结构向好调整
来自一项调查揭示,近五年来,我国天然气上游价格上涨了50%,而国内天然气终端均价涨幅只有24%。此次天然气提价及气改方案启动,无疑给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最直接与最大的利好。
事实上,长久以来,在油改气的大背景下,国内天然气消费增速远远高于产量增长,尤其是在冬季用气旺季时节,在很多城市常出现"气荒"。
不仅如此,为解决国内天然气资源匮乏,从近年天然气进口一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。而在2010-2012年间,我国进口气价格上涨了68.6%,从而导致进口气国内销价和进口成本倒挂日益严重。
"逐步理顺偏低的天然气价格,客观反应天然气市场供求变化,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,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,此乃发改委启动气改方案的最大动力所在。"常睿强调。
当下,作为清洁能源,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比仅4.03%,远低于全球天然气23.8%的消费比例;作为非清洁能源,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比竟高达70.45%,远高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。
根据权威部门所作出的市场远景预测,到2015年,国内天然气需求达到2500亿立方米。这其中,居民用气和天然气汽车用气复合增速将分别高于8%和29%。
业界普遍看好此次气改。因为天然气价格逐步接近市场均衡价格,这将有益于促进非常规气的开发,形成一个致密气、煤层气、页岩气的有力的开发态势,并最终"反哺"于绿色能源产业的提升。
毋庸置疑,此次天然气涨价,无论涉及生产还是生活两大成本都将增高,对制造企业、对广大民众影响无疑亦是最大的。
离市场化还有多远
去年10月,国家先后颁布了《天然气发展"十二五"规划》、《天然气利用政策》,明确把天然气价改列入"十二五"期间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。
前年年末,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"气荒"之后,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终于破茧而出。国家发改委于广东、广西试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,主攻方向是天然气价格由"政府主导"变为"市场主导"。
此次气改试点,采用"市场净回值"方法,制定出门站价,并与进口液化气和燃料油(5150,45.00,0.88%)进行价格联动,再由门站价倒退回上游的气田出厂价,且下游的终端价与门站价进行联动,由此形成天然气上下游价格。
"可不能不讲,现存顽疾难以彻底破除。"常睿分析称,"不少地区虽已改为政府指导定价,但在涉及定价各环节仍未松手。即便在价改先期试点的两广,气田出厂价仍由国家发话。"
不容忽视的是,目前,国内天然气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垄断特征,手握资源的上游生产企业处于强势地位,缺少话语权的中下游然气公司处于弱势地位。而上游尤其是出厂价与管输环节缺乏竞争,这将导致天然气产业链整体活力不够。
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曾对媒体明确表示,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,由市场竞争形成,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。
对即将出炉的气改方案,业界有这样一个直观的评判:3.5元的天然气价位是一个标志点,高于此点意味着真正改革的到来,低于此点意味着以往调价的延续。
未来十年,我国天然气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,伴随而来的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40%,被誉为市场化改革仍在路上的天然气行业,怎样审时度势并提速前行,需要国家主管部门拿出睿智与勇气。
[编辑:王丹]